金融新闻网--金融行业的财经类权威网站!

中国金融新闻网

当前位置:首页>金融要闻>

从四类措辞变化看央行最新货币政策报告

来源:千龙网 作者:苏婉蓉 发布时间:2024-08-13 10:16   阅读量:5002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与202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此次《报告》针对下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出现了四类措辞变化。

mdash;mdash;第一类措辞变化是将一季度时的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调整为本次《报告》中的加强逆周期调节。

据记者了解,强化逆周期调节主要是指货币政策在稳增长方向发力,而强化跨周期调节往往是强调不搞大水漫灌,防范短期政策过度宽松给未来留下高通胀及金融风险隐患。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记者,本次《报告》单独强调加强逆周期调节,意味着下半年货币政策将在稳增长方面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具体来说,下半年在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过程中,降准降息都有空间。在下半年美联储降息趋于明朗后,汇率因素对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调整政策利率的掣肘会进一步弱化。

另外,为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国人民银行还会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主要包括:一是适时设立新的政策工具;二是在7月主要政策利率下调后,适度下调现有结构性政策工具利率,如下调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利率等,为有效发挥这些政策工具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三是适度提高相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额度。

mdash;mdash;第二类措辞的变化是从原来一季度主要关注信贷、社融、M2等金融总量指标的数量型调控,变为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即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的价格型调控为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今年6月19日举办的陆家嘴论坛上说: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仍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此次《报告》在 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专栏中,对健全利率调控机制做了进一步说明。

首先是调整公开市场操作招标方式,强化公开市场 7 天期回购操作利率的主要政策利率属性,即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王青向记者表示,这一调整的意义在于,消除了原来利率招标过程中理论上存在的价格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将 7 天期逆回购操作改为固定利率的数量招标,明示操作利率,有助于增强其政策利率地位,提高操作效率,稳定市场预期。

其次是增加午后临时正、逆回购操作,引导市场利率更好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王青认为,这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控制短期市场利率的波动性,避免短期市场利率过度波动模糊央行货币政策信号,同时为短端利率向长端利率传导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mdash;mdash;第三类措辞变化是由之前的MLF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转变为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理顺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

王青对此表示,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意味着LPR报价从之前的以MLF操作利率为定价基础,转为锚定7天期逆回购利率,这是2019年8月明确MLF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建立MLF利率mdash;LPRmdash;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之后,政策利率体系再次做出重大调整。《报告》指出,7月22日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降10个基点,同日报出的LPR迅速作出反应并跟随调整,也表明LPR报价转向更多参考中国人民银行短期政策利率。

mdash;mdash;第四类措辞变化是此次《报告》新提出丰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

记者了解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今年6月19日举办的陆家嘴论坛上表示: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

王青认为,这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拓展,同时也为中国人民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由短及长传导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操作路径,即当中国人民银行认为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偏高时,可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入中长期国债,推高相应国债价格,引导国债收益率下行,反之则卖出国债,引导国债收益率上行。可以看到,近期相关操作的准备工作已经启动mdash;mdash;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表示,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将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与202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此次《报告》针对下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出现了四类措辞变化。

mdash;mdash;第一类措辞变化是将一季度时的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调整为本次《报告》中的加强逆周期调节。

据记者了解,强化逆周期调节主要是指货币政策在稳增长方向发力,而强化跨周期调节往往是强调不搞大水漫灌,防范短期政策过度宽松给未来留下高通胀及金融风险隐患。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记者,本次《报告》单独强调加强逆周期调节,意味着下半年货币政策将在稳增长方面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具体来说,下半年在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过程中,降准降息都有空间。在下半年美联储降息趋于明朗后,汇率因素对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调整政策利率的掣肘会进一步弱化。

另外,为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国人民银行还会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主要包括:一是适时设立新的政策工具;二是在7月主要政策利率下调后,适度下调现有结构性政策工具利率,如下调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利率等,为有效发挥这些政策工具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三是适度提高相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额度。

mdash;mdash;第二类措辞的变化是从原来一季度主要关注信贷、社融、M2等金融总量指标的数量型调控,变为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即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的价格型调控为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今年6月19日举办的陆家嘴论坛上说: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仍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此次《报告》在 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专栏中,对健全利率调控机制做了进一步说明。

首先是调整公开市场操作招标方式,强化公开市场 7 天期回购操作利率的主要政策利率属性,即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王青向记者表示,这一调整的意义在于,消除了原来利率招标过程中理论上存在的价格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将 7 天期逆回购操作改为固定利率的数量招标,明示操作利率,有助于增强其政策利率地位,提高操作效率,稳定市场预期。

其次是增加午后临时正、逆回购操作,引导市场利率更好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王青认为,这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控制短期市场利率的波动性,避免短期市场利率过度波动模糊央行货币政策信号,同时为短端利率向长端利率传导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mdash;mdash;第三类措辞变化是由之前的MLF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转变为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理顺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

王青对此表示,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意味着LPR报价从之前的以MLF操作利率为定价基础,转为锚定7天期逆回购利率,这是2019年8月明确MLF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建立MLF利率mdash;LPRmdash;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之后,政策利率体系再次做出重大调整。《报告》指出,7月22日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降10个基点,同日报出的LPR迅速作出反应并跟随调整,也表明LPR报价转向更多参考中国人民银行短期政策利率。

mdash;mdash;第四类措辞变化是此次《报告》新提出丰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

记者了解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今年6月19日举办的陆家嘴论坛上表示: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

王青认为,这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拓展,同时也为中国人民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由短及长传导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操作路径,即当中国人民银行认为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偏高时,可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入中长期国债,推高相应国债价格,引导国债收益率下行,反之则卖出国债,引导国债收益率上行。可以看到,近期相关操作的准备工作已经启动mdash;mdash;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表示,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将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中国金融新闻网
    mangren
    680

    金融要闻

    从四类措辞变化看央行最新货币

  • 至尊引领洗衣新时代领航者蓝月亮如何重塑万千家
  • 2024年服贸会将于9月12日至16日在京举
  • 十日谈郁竹:愿书籍带来最长情的陪伴
  • “待解锁”的沃尔沃EX90,引领汽车科技新潮
  • 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助力
  • 巴黎奥运会·家乡连线“每一块奖牌都由汗水浇铸
  • 银行业界

    资讯排行

    ad45
    金融新闻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Copyright by2021 金融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