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近日,2024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开幕。本届活动以“数智赋能更好的教育”为主题,探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场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正在重塑教育生态体系。
“针对数字教育的应用实践,要统筹做好区域和学校数字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大力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操作技能,持续提高数字技术助学助教效能,鼓励师生共研共建数字教育平台,同时关注师生个人信息安全,确保数字教育平台可信、可靠。”于发友说。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韩民指出,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事业,应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能力贡献力量。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给教育变革提出了诸多新的挑战。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要更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道德培养。”韩民说。
开幕式上,多位教育界、企业界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对知识、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的冲击,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林建华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正让我们处于一个知识开放的时代,把握好人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独特性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我们的知识体系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囊括所有的客观知识。”林建华说。
相比之下,人类掌握的客观知识是有限的。“面对人工智能,怎样去发挥人的独特性,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林建华说,“如果我们继续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让学生去学习掌握客观知识,然后去一次次地参加考试,将来可能就会失去人的独特性。”
林建华指出,客观知识是外显的知识,具有客观性、逻辑性、公共性、可及性特征。默会的知识则是内在的,具有主观性、个体性、感性、现场性特征,它是一种内化到人自身的能力,是创造性的源泉。
他因此指出,教育是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即通过让学生学习外显的知识,目的则是让学生得到默会的知识和能力。
林建华认为,“人工智能使人获得客观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但是我们应该更加注重默会的知识和能力,这些默会的知识和能力必须要通过社会实践和体验,甚至是磨练和苦难才能够真正得到。”
因此,他建议,在人工智能时代,应打开学科、学习和学校的边界,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释放内在潜力,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突飞猛进,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部近日提出,启动实施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加快研制教育专用大模型。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黄荣怀指出,智能时代,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正在形成。
课程将通过师生多样态互动来进行知识建构,智能技术可有效促进教师、学生、内容、技术等之间的交互。
课程边界将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内容由碎片化走向网络状、结构化,从分科课程走向融合式、情境化的课程。未来,将根据学生的天赋、潜能、个性、兴趣来定制课程,以形成更加综合、衔接、融通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跨时空、跨文化、跨情境的知识迁移和深度理解。
智能技术可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路径导航和资源推送,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跨国、跨区域、跨时空的课程将成为常态。
与此相应,教师角色和教学模式也将相应发生变化。
黄荣怀指出,人工智能将补充、增强和延伸人类教师的能力,教师将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情境的建构者、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多承担学习设计、督促、激励、陪伴的工作,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人生导师。
教学过程重心将倾向于生生、师生间的多维度交流,以及人与智能体之间安全、可信、合乎伦理的互动,旨在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但同时,黄荣怀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使旧有教育体系发生整体颠覆,引发教育不平等等潜在风险。
面向智能时代,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刘益东认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拔尖创新人才的甄选与培养迫在眉睫。
刘益东指出,传统教育存在四大缺陷:一流教师稀缺、前沿知识零散、能力教育无法代替学历教育、无法随时随地按需精准学习。
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则带来了一场开放教育革命。“大学的形态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在互联网、开放教育资源、科研与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下,大学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教育正是最新的进展,主题学者、主题名师工作室网络将成为新型大学的主体。”他说。
刘益东指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让学习者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向一流的教师和学者学习,学习系统化的前沿知识,开启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新模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姜朝晖指出,教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双向驱动、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
姜朝晖认为,以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理念、技术、场景等创新提高学校建设水平,培养具有持续成长心态与高意识学习特质的创新型人才,培育与新质生产力相符的“新质人才”。
北京101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表示,教育正快速走向数智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正在被深刻影响。
“从学校层面来讲,应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趋势,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构建智慧教学生态体系,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数字化教育环境。”他说。
以人工智能教育为例,北京101中学与北京大学前沿计算中心、腾讯公司合作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通过整合中学与高校、企业的教育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人工智能课程设计。
这个实验室里的高中生,已经走入了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2022全球决赛、第三届IEEE信息与计算机前沿技术国际会议等,被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等录取。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