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图书馆联盟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城市中每5万居民应配备一座公共图书馆。纽约每3.7万人就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东京每3.2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芬兰全国仅550万人口,却拥有730座公共图书馆。再看上海,即便把传统公共图书馆和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全部加起来,上海总数距离国际图联标准有不小差距,与纽约、东京等城市的差距更大。
差距还不止于数量。在市政协常委,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贾铁飞看来,上海的市区两级图书馆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的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街道和社区图书馆建设上,各方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存在很大短板。社区原有的文化室、图书室,渐渐丧失本来功能。
与此同时,在大型公共设施如商业综合体、文化综合体、旅游休闲综合体建设中,鲜有将公共图书馆或公共阅读空间有机融入的案例。即使在“一江一河”生态休闲空间中,少有融入公共图书馆和公共阅读空间。
贾铁飞建议,将公共图书馆和公共阅读空间融入“15分钟生活圈”,助力全民阅读和终身学习。一方面,推动市级、区级图书馆在功能和特色上与街道、社区图书馆延伸与互补的,增强基层社区图书馆的功能;另一方面,推动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市政、商业、生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运营。比如,在大型商业综合体、文化集聚地、绿带公园中嵌入图书馆、公共阅读空间,通过特色图书资源配置,实现与商业业态、文化机构、生态景观的有机融合,实现“咖啡+书香”“博物馆+阅览室”“美景+美文”。
实现这一切,需要有各方支持。贾铁飞呼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深入社区、直抵百姓的公共图书馆、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摆脱用地供给、财政支持、经营管理方面的政策空档,尽快进入发展快车道。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