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新闻网--金融行业的财经类权威网站!

中国金融新闻网

当前位置:首页>金融要闻>

上海9月2日起执行“认房不用认贷”:实质性降低购房成本有力支持合理住房消

来源:中国网 作者:张璠 发布时间:2023-09-02 13:27

上海“认房不认贷”政策落地。

为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使更多购房人能够享受首套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和利率优惠,9月1日,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执行购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政策措施。

通知规定,居民家庭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上海市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该规定自通知印发次日起执行。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认房不认贷政策,通俗来说,就是希望把更多购房群体和购房需求纳入到首套房的认定标准中。纳入到首套房标准,可以实实在在地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

举例来说,当前上海一套新房平均总价大概为500万元。政策前,二套房最高比例为70%,即首付款需要350万元。而按照现在新政策,若纳入到首套房的认定范畴,那么首付款大约需要175万,相当于房价款的35%。

同样,纳入到首套房标准,其房贷利率也会跟着下调。当前上海二套房利率为5.25%,按照贷款本金200万、30年期等额本息计算,其利息总支出约为198万,月供约为11044元/月。若按新的政策,其利率为4.55%,其利息总支出约为167万,月供约为10193元/月。对比来看,利息总支出减少近31万元,月供减少约851元/月。

严跃进表示,认房不认贷政策,是优化调整购房政策的重要体现,有力支持了合理住房消费需求的释放。其惠及的群体多、市场反响非常好。上海换房家庭或改善型家庭是最直接的受益群体。因为购房者过去要换房,若名下有贷款记录,哪怕房子已经卖了,那么也会被认定为二套房标准。二套房的信贷要求高,很多购房者可能就出现“够不着”的问题。通过落实认房不认贷政策,其有助于降低首付等条件,实质性降低了购房成本。对引进人才的购房也有助力。在上海等大城市,一些引进人才希望购房安家。但如果其在老家有房子和贷款记录,那么按过去政策,在上海购房可能会被认定为二套房。但按照现在的政策,那么就可以按首套房标准进行。我们认为,对于上海而言,这部分购房需求也非常大。尤其是五大新城和一些新兴产业背后的各类人才,都可以更好享受到这个政策。

对于政策影响,严跃进认为,认房不认贷政策有效地降低了购房者入市成本,也客观上积极引导了市场预期向好发展,其对于市场交易量的活跃或提振将有积极显著的作用。当前正值传统“金九银十”阶段,上海房企在推盘上积极性明显增加,而购房者在政策明朗后,入市意愿明显增强、购房策略也更加清晰。所以供需两端已经释放出非常积极的信号。我们认为,9月份开始上海楼市交易会有积极提振,且交易活跃态势会持续,在一二手房等领域都会有重要的表现。相关银行、中介机构等业务量也有望提振。同时针对购房者关心的房价问题,购房者购房心态更加理性健康,房价将会保持稳定的基础和良好态势。

从一线城市情况来看,上海是继广州、深圳之后第三个落地“认房不认贷”政策的一线城市。中指研究院上海分院高级分析师陈炬兰指出,今年2季度以来,在宏观经济复苏进程不及预期、潜在购房者市场信心不足、新房供应结构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上海房地产市场整体供求有所回落。据中指监测数据,上海新建商品住宅已连续两月成交低于5000套,而二手房已连续4个月成交低于“荣枯线”,7月底以来受政策预期影响,上海二手房市场活跃度有所回升,二手房成交量亦有缓慢恢复。

陈炬兰表示,上海作为在一线城市中房地产市场表现相对稳健的城市,本次全面执行首套住房“认房不认贷”,政策出台超预期,或将为房地产市场情绪带来明显提振效果,预计北京相关政策也将加速推出。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中国金融新闻网
    mangren
    680

    金融要闻

    精彩公益发声:天猫动物品牌保

  • 四川达古冰川首次发现荒漠猫:护珍稀动物成果显
  • 壹大夫益生菌片好不好
  • 首套百兆瓦级全人工地下储气库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 530亿元授信额度支持专精特新等企业发展第2
  • 甘肃发布武威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成果
  • 省教育考试院部署江苏省2024年中职职教高考
  • 银行业界

    资讯排行

    ad45
    金融新闻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Copyright by2021 金融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