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起,法国沙龙文化渐起,巴黎的名人将客厅变成社交场所;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的“文化客厅”同样名噪一时,那里谈笑有鸿儒,时贤翘楚,徜徉其间。 受此启发,中欧在职DBA学员的张琼,打造了自己心中艺术的“客厅”—ASE基金会。
作为一家非营利性基金会,ASE基金会由永久性艺术收藏、ASE·空间、ASE艺术图书馆和艺术赞助项目四部分组成。这个“客厅”,丰富但不局促,图书与藏品交叉呈现,甚至在客厅的中间,特地留白了很多的空间,希望今后在这里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化沙龙,能够举办更多的艺术、音乐与表演跨界交流活动,能够推动更多中国艺术家走向国际舞台。
不过,打造“客厅”的目标,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清晰。是因为有一阵子,张琼总是想起小时候读书的时光。那个年代,娱乐方式匮乏,她的童年和少年记忆几乎都与书有关,读书、写诗、出版刊物,甚至一度想成为一名作家。
因此,中欧在职DBA学员张琼就突然想,为什么不把她的这些艺术品跟艺术图书馆结合起来,从教育的角度去做这么一个空间,让这些艺术的爱好者,学艺术的年轻的学生和一些艺术的从业人员,包括艺术家、学者,大家有一个可以互相沟通和交流的空间,然后这个空间是很随意的,大家想来就能来,多好。
正是源于这个想法,ASE基金会正式落地上海。而出于对艺术文化的传承使命,ASE基金会的命名,三个字母分别代表“爱”(amour)、“智慧”(sapientiae)与“启发”(enlightening)。
这不禁让人想起,首展上艺术家浦英玮的一幅作品——《未来世界汇演:知识与传承》:广阔的画布之上,既有历史的图像,也有很当下的元素,有些符号带有社会性,有些符号是一个乐谱的低音符号。但此刻,所有的符号都被去掉了它本身的立场,重新在画面里相遇,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
如今,在中欧在职DBA学员张琼看来,艺术收藏并不是一个纯感性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思考的过程。因此她总是建议年轻人:“市场总会存在泡沫,希望大家能够足够多地去阅读和观看,在读书与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认知与坚持。”
当然,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去年10月,她成为了中欧在职DBA首期班的一名博士生。对此,她表示,人生走到下半场,希望去做一些有更多思考的事情,将过去的经验通过更有深度和理性的方式进行梳理,提出一些更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命题,为她曾经奋斗的行业和身边的这个世界留存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