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新减税方向明确,国常会部署五大举措支持制造业
今年国家加大了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力度,包括将加计扣除比重从75%提高至100%,并允许企业提前享受今年前三季度加计扣除政策优惠,以尽早释放减税效应。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对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至关重要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12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确定了加大对制造业支持的政策举措,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加大对制造业企业助企纾困和发展的支持力度,扎实推动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会议明确了五方面的具体措施,包括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要向制造业倾斜,深化制造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大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创新链,深化和拓展国际合作。
制造业新减税降费政策方向明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制造业是重点支持对象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则给出了具体减税方向国常会明确,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要向制造业倾斜,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今年国家加大了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力度,这包括将加计扣除比重从75%提高至100%,并允许企业提前享受今年前三季度加计扣除政策优惠,以尽早释放减税效应。
不少制造业企业反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轻了企业研发成本,鼓励企业创新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税2259亿元这相当于给制造业增加2259亿元可用资金,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另外,今年第四季度国家还对制造业中小企业缓税超2000亿元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告诉第一财经,为了鼓励制造业等企业创新,可以考虑将加计扣除100%比例扩大至科技型中小企业,从而进一步鼓励企业创新。
增值税纳税人当期销项税款不足以弥补其进项税款时,其差额称为留抵税款近些年,我国开始实行增值税留抵税款退税制度,对部分增量税额进行退税,今年更是对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
施正文表示,未来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可以考虑提高制造业增量退税比例限制,将目前的60%提高至70%或80%另外可以考虑对先进制造业存量增值税留抵税额予以退税这些举措可以缓解制造业现金流压力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田志伟认为,明年可能会在放宽先进制造业的行业范围,扩大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比例,目前除了先进制造业外,增量退税额有60%比例限制。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求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最近几天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表示,将充分发挥宏观审慎评估考核激励作用,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规模,实施优惠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德勤日前发布的《2021中国制造业创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体现为成本优势,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在创新上发力,推动数字化转型部分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重视建设数字技术能力和研发实力,但尚未形成明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创新机制以支持持续有效的技术创新企业仍旧面临技术人才短缺和创新机制不到位的重大挑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数字技术助力培育形成新模式新业态数字技术将推动生产经营,业务形态与组织管理方式的全方位变革重构,构建数据驱动的工业新范式,形成智能制造,共享制造,产业链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为企业带来新价值空间,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必须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普及应用,赋能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工业质量效益
会议还提到,鼓励大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创新链,支持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
最近几年来,工信部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扶持和示范引领,目前,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企业11.7万家。
目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呈现5678的特征:超五成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细分市场首位,平均研发强度超7%,平均拥有有效专利超50项专精特新已成为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共识和必由之路
今年11月,为进一步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支持,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提出了明年年底前要落实的10项实事,31条具体任务,聚焦中小企业发展痛点难点问题,针对性提出可落地可操作的解决举措,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保驾护航。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